经过近几年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估计大家对“智能投顾”这个词都不陌生了。

到底什么是智能投顾?
通常认为,智能投顾是最早兴起于美国,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等技术,与传统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结合,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理财规划等等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就为用户自动生成了智能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的建议,并且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投资组合实现了实时的跟踪,甚至是可以做自动的调整。
以至于在近两年,在证券行业,很多投资顾问都在担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给取代掉。
虽然“智能投顾”这个词大部分人是听过了,但对其具体的定义可能仍是模糊不清的。最近,同济大学智能投顾实验室和羽时金融联合发布了一份《2018智能投顾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就对于智能投顾概括了一个定义。
从定义的内容来看,直白一些说,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对投资者做一个精准的画像,也就是分析出投资者的类别,了解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就把经典的资产配置理论、资产定价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再加上投资实践,融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配置方案,然后也可以对投资机会做出预测,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投资的风险控制,而这个过程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有一些特点,就是自动化、速度快、更精确。

我国的智能投顾发展如何?
我国的智能投顾起步于2015年,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原因大家应该都懂,因为咱们国家市场的参与者多,比如证券账户数有上亿的数量。投资者的需求是众多的,也是有区别的。现在,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投顾目前发展得如何了?
在这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有券商、基金、银行和第三方公司等众多机构进入到智能投顾领域,为投资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投顾产品和服务。有人形容国内的智能投顾“江湖”已经形成了“三大门派四大系”,也就是指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三大门派,和银行系、基金系、券商系、第三方组成的四大系,这“三大门派四大系”齐头并进。
举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智能投顾都干什么。比如有一家证券公司在2015年底就推出的一项智能投顾产品,由系统生成一个“股票池”,当然这个股票池是经过严格管理的,里面的每只股票都是由该公司根据调研结果每周更新的。投资者就可以在1万元到10万元之间随意调整投资的金额,并选择跟自身匹配的风险偏好,然后就可以享受个性化的资产定制化服务了,智能系统就会随之生成一个1—6只股票的投资组合,点击组合的详情,就会出现不同股票之间的投资比例,并且显示数量、价格等等信息。这样一来,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即使是“小白”投资者,也可以实现简单的投资操作。
现在去看我国的智能投顾产品和服务,已经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但是我在梳理了它们的业务范围和操作方式后认为,它们并没有离开这样的一个范畴,跟传统的人工投资操作一样,都是通过某种方式筛选投资标的,评估投资标的的价值,然后设置投资的资金分配比例,做好风险控制,然后就是盯着盘面变动,对投资或者撤离的时机进行判断。只不过以前需要人工来分析大量的资料,现在是计算机程序来收集和分析这更大量的资料,而所用的时间要比人工大大缩短了。

选择智能投顾产品,你要注意什么?
但有一点需要投资者们留意的,投资操作是基于对未来的预判,而既然是未来就存在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一些变量的加入会导致最终的结果相差很远。所以人工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但是绝不可能说就能实现包赚不赔的投资。
而我们在选择智能投顾类的产品时,需要先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其核心技术是否具有特色?数据库是否全面而且强大?其金融工程团队实力如何?如何做的风险控制?产品体系是否丰富?用户数量和活跃度如何?在考量过这些问题之后,再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