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扫墓作文的结尾怎么写(清明,曾经有一个悲情的预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7 08:34:09    


“在我的眼里,幺舅就是一座灯塔一样的存在。”

这是2010年清明节我写那篇名为《扫墓》文章的结尾。现在重读这句话,感觉它简直就是一个悲情的预兆。

2010年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幺舅事业宏图大展的时候,谁能够预料到,仅仅八年之后,不但他多年艰辛打拼所获得的一切全部清零,连自己也驾鹤西去。

这也成为我心中的隐痛。今天挂出这篇旧章,不单单是“应时而鸣”,更是为释放心中块垒,表达深情怀念。


《扫墓》

不觉间,清明到了。

早饭过后,我携家带口往老家赶去。宽阔的乡村公路上,回乡扫墓的车辆川流不息,太阳一出来,车窗里已有淡淡的暖意。公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一家接一家,早年风中飘舞的酒幡全换作了现代气息的广告牌,一家比一家气派。

近年来,政府集中安置农户的惠民政策并没有忘记逝者,父亲和母亲家族的先祖连同村里的所有亡灵,在土地和院落被集中起来以后,都急匆匆地从不同竹林院落的地里赶来,集体迁葬在村里新辟的公墓里。

公墓没有名字,也没有管理者,就是在村边的一块边角地里,集中修建了大约上千座坟茔,逐一分配给凡是属于这个村的所有逝者。那一千座坟茔,整齐地,密密地排列在一块,四周没有苍松翠柏守护,也没有川西平原独有的林盘掩映,只在通往墓地的一小段泥路两边保留下几丛稀疏的青竹。墓地四周一大片,全是农家院落消失后显得更加空旷的土地,静静地躺卧着,等待开发和经营。

父亲带领我们到达公墓的时候,只见各式各样的车辆顺墓地前的村道一字排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墓地里人头攒动,烟雾缭绕,鞭炮阵阵响。

爸爸把坟飘、香蜡、纸钱拿出来,摆在祖先的坟前,先点燃一炷香,闭目向天,默默祷祝,又朝着墓群的方向,持香拜了三拜,然后分派儿女孙辈开始逐一给祖先插坟飘,点香蜡,烧纸钱。

“公墓里分布着先祖的十几座坟茔,要一一拜祭到,拜的时候,心要诚”。爸爸吩咐我们。

在祭扫现场,我看到不少年轻村民给祖先烧的纸扎祭品,已经与时俱进了。有烧电视、烧冰箱、烧汽车的,有烧苹果手机、烧美元及金锭的,还有烧公寓、烧别墅的,其中一家最为前卫,给做鬼的先人烧小姐……只有我家还停留在烧钱纸的阶段,似乎显得很寒酸。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剖析这种现代化下的祭祖行为,这可能应该由清醒的社会学家出来说话。在洋节威猛袭来的当下,中国元素、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理应由先祖的后人们来担纲,可是今天浮躁的后人们怎样才担当得起这艰巨的传承任务呢?当看到韩国人拟将端午节申报为该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新闻的时候,当获悉日本人也在打中秋节主意的时候,在愤怒、嘲笑的同时,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下我们自己的行为了。

听家里长者讲,先前,清明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举凡稍微像样的家族都要搞清明会。届时,分居四方的族人,相约在某位长者的家中举行清明宴,除沟通感情外,还要商讨盖宗祠、修族谱、订家规等重大事宜。

这种家族文化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有着基石般的作用。前两年我到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参观了许多家族祠堂,发现那些家规族规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那或者留在发黄的纸页、或者雕刻在祠堂的墙上的族规,散发的是修身养性的道德感召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恢弘大义,其平实的语言和通俗的要义,远比今天我们教育后代的方式还要有魅力得多。

我从邻人的祭奠场中收回目光,开始用心祭奠我的祖先。

点燃一对红蜡烛,并排插在先人墓前,狭小的地面立即升腾起两团小小的,暖暖的火。蜡烛在静静地燃烧,热泪顺着它身体滴滴流下,生者和逝者,地下和地上,祖先和晚辈,依靠这火光、这烛泪,传递多少只有天地能懂的深意啊。

点燃一柱香,插在祖先墓前的正中央。青烟袅袅,无声地消逝在墓地上空。先人在天,通过一缕青烟,慈祥地看着后人,始终微笑,而又默默无语。

点燃一叠纸钱,片片烧在祖先墓前。烧尽后,双手合十,恭敬地鞠个躬,足够了。只要你心存感念,什么尊崇和怀念没有在里面啊。

我们兄妹的清明祭祖,虽然较旁边阔气家庭的大肆张扬相比显得小气多了、低调多了,但当父亲带着我们虔敬地将两个家族十几座老坟逐一祭扫完毕时,我觉得微笑在九泉之下的,应该是我们的先祖。

祭完先祖回到家里,母亲已将清明酒宴准备停当,大家围桌而坐,听父亲的训导,一个个神情肃穆,心中增长着对于家族、对于亲情的感性认识。

饭后在院坝里晒太阳,喝茶,摆龙门阵。母亲忽地聊起幺舅前日回来扫墓时的情景。

母亲说,她幺弟娃儿回家祭扫时,只带上她,车也只开到距离墓地很远的地方停放,然后步行二十分多钟到墓地。在亲人坟前,她幺弟娃儿点燃香烛,单腿跪地烧纸钱,然后起身双手合十,久久地闭眼凝思,仿佛像在与逝去多年的亲人说话。做完这一切后,又围着墓地慢慢地转悠一圈,才不舍地离去。

母亲讲完,我被幺舅如此简单却又深情的祭扫方式镇住了。我没有接茬,内心升腾起肃穆、宁静的情绪。

在我印象里,母亲家族这个“老小”是兼具传奇色彩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长辈。他出生卑微,十多岁便离家出外闯荡。他在建筑工地搬砖,与其他临时工不同的是,在高强度的劳动之余,他到处找书来读。即便在后来的特殊年代,外面乱纷纷的,他也没有中断过自我学习。

命运向来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当社会走上正轨,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分子来挑大梁的时代来临时,这个世代务农的农家子弟,完全靠个人自学考取相关建筑技术资质证书,成为本地第一批技术专家。而后,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他被选入体制内,同样从最底层做起,后来还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退休后,他白手起家创业,而今已经是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幺舅一生为人低调,衣着朴素,从不喝酒抽烟,每天喝几盅白开水,吃得非常简单……

有了幺舅这个参照,想到我年过不惑却事业无成,小富即安但心态渐老,醉酒当歌仍无所归属,便汗颜得不能自已。

所以,每次见到他,我都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和紧张感,莫名其妙地被他浑身上下透出的淡定、优雅和深邃所震慑。

比如今天听母亲讲他扫墓的这个细节,就令我深为感动。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能够朴素到这种程度,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修炼出来的啊。

在我的眼里,幺舅就是一座灯塔一样的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