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石钟山记的结构分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7 09:18:33    




苏轼画像




《石钟山记》的结构分析


陈锦云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起题)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承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转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合题)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参见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8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百度百科”评论此文说:“《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其中的“结构独特”,如何理解?

其实,这篇文章的结构,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高中《语文》课本把它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从“《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到“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以看成是“起题、承题合一”部分;第二段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可以明显看出是“转题”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第三段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到“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是“合题”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回应开头,显得神完气足,酣畅淋漓。

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要求文章(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必须写成四个段落(四个大的部分),每个段落(部分)分别对应“起题”、“承题”、“转题”、“合题”。《石钟山记》分成三个段落,给大家一个疑惑:“起承转合”结构模式不灵了吗?实际上,这只是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而已——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其实就是“起题”部分。这个部分内容太少了,被附合到第二部分“承题”中去了罢了,其“起题”的功能,依然清清楚楚地体现着。

“起承转合”结构模式,是文章写作客观规律的体现,从古至今,都在被严格地运用着,概莫能外。先秦时期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吕氏春秋•察传》,西汉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盛唐的杜甫七律《登高》,晚唐的杜牧七绝《清明》,北宋的苏洵《谏论(上)》、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清朝的孙冉翁《昆明大观楼联》,现代的鲁迅《论秦理斋夫人事》,均是明证。大文豪苏轼,不可能不懂,他只是进行了变通而已。我们不能大惊小怪,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要笃定方向、坚定信心,细心分析,发现其中的奥妙。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起承转合,必须镌刻进写文章之人的骨髓里、血液里,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它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