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礼金水涨船高、宴席攀比愈演愈烈……这些曾困扰乡村的“面子工程”,在遵义仁怀大坝镇簸箕坝村,正因“合约食堂”的推行悄然改变。该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打造的“合约食堂”成为基层治理新标杆,不仅让群众省心省钱,更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绘就出一幅“村美、人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
破题:闲置资产变身“文明枢纽”
面对农村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簸箕坝村创新探索“合约食堂”基层治理模式,将村内闲置资产,改造为标准化宴席场所。食堂明确“四控”规则——控桌数、控标准、控礼金、控天数,以村规民约形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前家家办酒搭棚子,垃圾遍地、噪音扰民,现在统一到食堂办,环境整洁了,邻里矛盾也少了。”村支书介绍,食堂由村民共议章程,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确保宴席成本得到降低。
近年来,簸箕坝村在村“两委”的统筹引导下,红白理事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推广“简办新办”经验、制定规范化流程,推动村民自治落地生根,让移风易俗深植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风。
实效:从“人情债”到“文明账”
“姑娘结婚定在了‘合约食堂’,不用在家里搭蓬,不用四处借桌椅板凳,省心省事,关键还省钱,整场宴席办下下,至少节约了4000元!”村民刘玉才翻开账本算起“节约账”。
自2024年在“合约食堂”办了宴席后,刘玉才便成为了食堂的义务宣传员,只要有村民问起“合约食堂”,便赞不绝口。更让村民欣慰的是,“合约食堂”的启用狠刹了滥办酒席歪风,合约食堂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明确红白喜事宴席规模、标准及申报程序,严格控制宴席类别、天数和范围等,限制酒席成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攀比浪费,规定所承办酒席每天不能超过50桌,每桌酒席总价不能超过280元,减轻群众在婚丧嫁娶等方面负担,实现天数控制、桌数控制、菜品控制、礼金控制,真正让人情减负、文明加分。
“现在是一家办席,几家帮忙。”村支书笑着说,小时候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十里八乡都是互相帮忙,人情味十足,如今有了外包服务,花钱开路,事情简单了,但人与人之间却淡漠了。启用“合约食堂”后,鼓励村民们互相帮忙,“一家有事,家家站拢”,在互帮互助中,大家又找回了昔日的感觉,即传递了传统温情,又让村民们的关系更融洽,乡愁味更浓了。
深化:移风易俗激活内生动力
“以前办酒总要撑面子,现在大家比的是谁家更简朴、更实在、更文明!”村民纷纷感慨。“合约食堂”不仅是节约平台,更是文明课堂。红白喜事定在“合约食堂”,不但省钱省事,还能“加分”。簸箕坝村村委将移风易俗条款纳入“文明积分”,参与志愿服务的家庭可优先使用食堂并获奖励。
仔细查看“合约食堂+积分制管理”治理机制,就能发现,簸箕坝村委将“合约食堂”与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有机融合,扎实开展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将宴席承办情况纳入“净美农家、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内容,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合约食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重要参考依据,实行量化考评,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今年以来,簸箕坝村评选“净美农家”示范户36户,兑换积分折合资金2.2万元,12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宴席承办环境卫生志愿服务。
随着“合约食堂”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仁怀正将经验延伸至家风建设、产业振兴等领域。这场“宴席模式变革”,不仅革除了旧弊,更烹出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清廉政风的“幸福味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来源:文明仁怀
编辑:艾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