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远东资信:产能出海提升人民币信用,人民币国际化迎来“窗口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21:00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记者 田刚】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交易媒介职能快速发展,记账单位职能不断深化,价值储藏职能不断彰显,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从总量上来看,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由2016年第4季度的900亿美元上升至2023年第3季度的2600亿美元,8年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绝对数量提升3倍;从相对量上看,2016年第4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仅为1.08%,此后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近日,远东资信名誉董事长邢军接受了环球网记者专访,从专业评级机构的视角分享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企业“出海”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迎来“窗口期”

“当前中美两国的通胀水平走势相反,在去美元化加速的同时,人民币的购买力优势将提升人民币的信用水平。人民币目前虽然不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持有人民币,就可以购买到全球其他国家所不能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这是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独特优势。” 邢军认为。

他还分析表示,我国作为制造业全产业链产品供给大国,中国制造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质优价廉的稳定供应能力,还在于我国工业体系在产业链与供应链层面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在全球贸易壁垒抬升的过程中,进口成本的上行和供应链扰动给进口依赖型经济体带来一定通胀压力,进而导致全球出口的收缩,可能会放大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供大于求的问题;但持有人民币不仅可以获得更强的中国制造购买力,还可以融入中国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这为人民币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邢军总结提出:“相较于欧盟与日本,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占比更加稳定,使得人民币信用优于欧元、日元,这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迎来‘窗口期’。”

走出去与产能出海并行提升人民币信用

邢军还表示,强大的货币除需要具有稳定的实际购买力之外,还需要发挥广泛的计价手段和交易中介职能。在国内经济存在供需失衡矛盾,以及全球贸易争端的背景下,我国也将加快从产品出海转向产能出海与资本出海,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打破美西方对华采取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策略,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触达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力。

邢军具体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产能出海与资本出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基建建设从非洲区域向亚洲、中东等相对发达的地区扩展。从基建项目模式上来看,当前从传统的工程总承包发展到“融资+建设”,再到“运营+维护”,并进入“投(融)建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基建实现在海外投资运营并从中获取稳定现金流,有利于我国主权信用和人民币信用的提升。

二是依托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出海所形成的产能出海和资本出海。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存量占世界份额达7.4%,位列全球第二,未来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望持续提升。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与1980年代的日本类似,当时日本的产能与资本出海为日本带来了大规模的海外收益,对冲了日本国内“失去的二十年”的不利影响。

据此,邢军认为,无论是基建项目出海、产能出海还是资本出海,都有助于人民币走出去并在海外形成人民币的“资金池”和“交易池”,“如果将离岸人民币转换为相关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交易货币,就能持续提升人民币承担计价手段和交易中介的功能,进一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五点建议

具体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注意事项,邢军认为,有五个方面需要加以关注。

首先是系统布局产能与资本出海,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邢军建议以重要产业链节点留在国内为基础,有策略、有步骤地推动基建、产能和资本出海;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以及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往来,丰富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场景。这包括提高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人民币结算绑定程度,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并购或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时,尽可能以人民币支付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等费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币互换,在基建项目出海、对外贸易与投资所涉及的国家中,加强我国央行与该国央行之间的联系,扩大人民币互换的广度和深度,为贸易和投资往来提供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提高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同时,还需要建立并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例如进一步扶持“债券通”“互换通”建设,吸引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投资,形成“资本出海—境外使用—境内回流”的闭环。

其次是服务他国信用与融资,提升人民币海外吸引力。邢军认为人民币走出去不应只站在本国单向利益的基础之上,还应当为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带来收益,比如主权信用、融资能力的优化提升等,这是人民币走出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基础。这既需要将人民币走出去与服务海外主权信用建设相联系,凭借中国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优势,帮助他国打造产业体系、培养战略产业的成长性,并纳入或增持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实际上有助于改善相关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主权信用提升,进一步可以鼓励推动发展中经济体的系统性重要银行使用人民币进行资本金补充,这也有助于提升上述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稳健性。

同时也需要积极吸引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境外机构,以及中国出海企业发行熊猫债。邢军强调,当前熊猫债凭借显著融资成本优势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相关国家可以低成本的获取资金用于支付工程建设款项及从事投融资活动,这一方面有助于这些国家降低外债成本,也有助于相关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调整外债结构,降低他们持有的美债风险等潜在损失。熊猫债还可以借鉴国内“混合型科创票据”模式进行创新,探索股债结合的模式,发掘信用的股权功能,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资本参与外国企业经营,也可以帮助外国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第三是持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清算效率和吸引力,推动支付体系更加中立、专业、透明,通过高效服务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依托成员机构的扩大和协同,快速发展成为能与SWIFT进行竞争的新型全球性支付报文体系。

第四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与在岸人民币市场中的桥梁作用,提高香港清算网络与CIPS的协同。增加离岸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提供本地化服务;推动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扩大人民币账户覆盖范围。通过上述举措丰富和完善以人民币计价的衍生金融产品和交易体系,在境外设立以人民币债券、基金、期货、期权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及交易体系,进一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高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

邢军还建议,可以结合海南封关政策,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海南建设为第二人民币离岸中心。

最后是推动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并真正形成市场影响力,邢军认为应当鼓励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境外债券评级业务、发布主权评级结果、开展国际评级合作,构建独立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和信用工具高效集聚资本,以达到信用要素增大人民币国际化效能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