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皿方罍》首演现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摄影记者 李健 通讯员 李朝辉
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皿方罍(léi),是3000余年前由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铸造的青铜重器,有“方罍之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但这并非京剧《皿方罍》创演的唯一原因。
11年前的夏天,流失海外近百年的皿方罍器身在全球华人的热切关注下回归故土,与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皿方罍器盖盖身合一,严丝合缝,大气辉煌。
当游子曲折归家,皿方罍的含义早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它时刻警醒着炎黄子孙,也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盛世自信。
4月22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京剧《皿方罍》在湖南大剧院首演。当国粹京剧遇上国宝皿方罍归家的故事,当艺术与文物亲密相融,京剧《皿方罍》便格外动人。
舞台变身博物馆,京剧让文物活起来
舞台变身博物馆——一个立方体空间,既是文物皿方罍的陈列之所,又是京剧《皿方罍》的展示舞台。观众既有在博物馆展厅看展览的感觉,又有观看演出的氛围。
青铜绿是主色调,厚重、神秘,恰似古老青铜器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独特韵味,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当京剧《皿方罍》的大幕开启,古朴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京剧《皿方罍》首演现场
而著名京剧演员张璇饰演的钟少鸣甫一亮相,就凭借细腻的表演与深厚的唱功惊艳全场。其他演员们亦技艺精湛,用行云流水的表演将国宝皿方罍回归的曲折故事娓娓道来,每一次波折都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京剧《皿方罍》以国宝皿方罍百岁流转的真实史料为依据,讲述了1992年至2014年间,流失海外的皿方罍器身三度现世,终在多方努力下身盖合一、完罍归湘的故事。这件铸造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不仅承载着3000多年的文明记忆,更寄托着国人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京剧《皿方罍》首演现场
不仅如此,该剧还生动展示了青铜器铸造、皿方罍的内涵等内容。打破传统京剧的舞台限制,巧妙运用纱幕投影技术,营造出裸眼3D效果,使国宝故事更具感染力,是一部六七岁的孩童看了也能有收获的“青铜器科普剧”。
音乐创作上,既保留传统京剧音乐的特点,又大胆融入湖南民歌、花鼓戏等地方音乐元素,运用古琴、编钟、玉磬等多种传统乐器,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
“文物回家的故事太感人了!”“京剧还能这样演!”看了演出,许多观众眼含热泪感叹。
身边的故事最难演,简单的台词最动人
“回家,回家,我们回家。”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张曲说,这句看似简单的台词让他印象最深。
在京剧《皿方罍》中,张曲饰演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陈馆长是皿方罍回归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在熟读剧本后,京剧《皿方罍》的演员们曾多次和文博专家交流,听皿方罍回归的亲历者讲皿方罍回归的故事,到湖南博物院看皿方罍实物。
“近距离看皿方罍,非常震撼!器盖和器身的区别很大,体现了这段艰难的历史。”正是这样深入的了解,张曲和众演员才理解了“回家”这两个字的深度与分量。

京剧《皿方罍》首演现场
而对于每个角色都全情投入的“戏疯子”张璇来说,这次的演出有点难以投入。“演这个戏本身的技术难度不大,难的是这件事情离我们太近了,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导致这个角色很难把握到位,一不小心就抽离了。”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一遍遍观看排练视频,一遍遍修正练习。
张璇饰演的女主角钟少鸣是湖南省博物馆青铜器部主任,她身负先辈的嘱托,一直在寻找皿方罍丢失的器身。她有热血,有梦想。但是文物工作太苦了,皿方罍的器身又难以追回。因此,钟少鸣多数时候很坚定,偶尔又想放弃。但当她终于亲眼看到皿方罍器身,便下定决心扛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京剧《皿方罍》首演现场
另外一位主要女性角色叫皿姬,看名字就知道,和铸造皿方罍的皿氏家族有关。
皿姬的扮演者是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一级演员纪瑶瑶。在她看来,皿姬是皿氏家族的成员,更是皿方罍的器魂,通过细腻的表演让人们认识到青铜器背后深刻的文明内涵。
【链接】
京剧《皿方罍》自创排以来,历经多轮打磨,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之“让文物活起来”工程、湖南省2024年重点文艺项目、“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展演,荣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2024年12月30日,《皿方罍》片段“再无别离”精彩亮相2025年新年戏曲晚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