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到底有多少资金在护盘?我们为A股算了一笔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2:21:00    

应对特朗普“对等关税”的硬仗,率先在股市打响。

为了稳住资本市场,从4月7日晚间开始,“国家队”中央汇金公司、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轮番发声,为稳定资本市场提供充足“弹药”;与此同时,央企、上市公司也纷纷现身,以真金白银稳住并力挺A股企稳。

4月8日,A股、港股止跌企稳。截至收盘,A股三大股指迎来集体反弹:上证指数收涨1.58%,收复3100点关口,深证成指收涨0.64%,创业板指收涨1.83%。在A股的联动下,港股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也在齐刷刷上涨。

在这场A股保卫战中,都有哪些力量在护盘?资金规模有多大?释放了哪些市场信号?

中国版“平准基金”出手

“央妈”稳稳托住市场

“国家队”护盘,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市场期盼已久的中国版“平准基金”。

所谓“平准基金”,就像股市的“稳定器”,在市场过热时适当降温,在市场恐慌时适当托底。

这一次,中央汇金直接官宣,自己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

这可不得了。

中央汇金有多“能打”?作为国有独资公司,它目前是20余家金融机构的控参股股东。资产实力雄厚自不必多说,它还拥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畅通高效的融资渠道。从2008年开始,中央汇金就多次在关键时刻出手“护盘”,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

中国版的“平准基金”有什么特别之处?中央汇金表示,坚定看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根本在于看好中国经济的光明未来。“下一步将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加大增持力度,均衡增持结构。”

更振奋人心的是,“央妈”立刻紧随其后发声,表示“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换成大白话就是:“中央汇金只管买,我来出钱!”这就意味着,在稳定资本市场这件事情上,前有中央汇金负责投资、后有“央妈”负责出钱,稳市决心振聋发聩。

不仅如此,此前中央频繁强调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也在这一天具象化了。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上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

负责万亿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表示,近日已主动增持国内股票,近期将继续增持……

一整套操作下来,不光是稳预期,更是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4月8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收红。

市场人士表示,“国家队”同框发声,力度之大、节奏之快、配合之默契,不仅及时回应了市场的核心关切,也释放了政策托底的明确信号。

险资入市再“松绑”

“弹药库”规模超万亿元

除了大部队,迎面而来的还有大资金——险资。

众所周知,险资体量大、期限长、风格稳,这些中长期大资金一旦进入股市,不会快进快出,而是稳稳的“压舱石”。这也是监管部门一直大力推动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原因。

今天,就在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出险资入市再松绑的指令后,多家保险公司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市场。

中国人寿集团表示,“努力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主力军,为资本市场注入‘真金白银’”;新华保险明确表示“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加大权益类底仓资产配置”。

“这释放了让‘长钱’入市的明确信号,通过险资的‘真金白银’来稳住股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指出。

来看看监管是如何给险资松绑的?过去,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350%的“优等生”,也不能超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不超45%的“天花板”。这是为了险资安全性考量,分散投资各类资产的风险。

这次,监管明确,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200%、250%—350%以及350%以上这三个档位的保险公司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调5%。

不要小看这5%,你知道这是一笔多大的“弹药库”吗?华创证券研究所金融组首席分析师徐康算了一笔账,有能力“跳档”的公司多为人身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公司,以2024年底资产总额计算,它们提升5%的权益配置比例上险,分别对应1.62万亿和407亿元,最大扩容空间可达约1.66万亿元。

不过,这不等于实际落地,险资配置仍需动态考虑权益资产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徐康也指出,考虑长期资金入市的节奏和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实际增配空间有望达万亿元。也就是说,监管给了“额度”,用不用则需要保险公司自己说了算。

一些保险公司,昨天就已经率先下场了。中国太保称,公司已于4月7日增持了宽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产品,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继续增持代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优质资产。

此外,为了让更多险资有序入市,国家已启动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今年已批复金额约1120亿元。

“除了实实在在的增量资金,险资入市还壮大了机构投资者群体,耐心资本更充足,市场稳定性更强。”杨德龙指出。

增持回购“组合拳”密集出招

超百家上市公司砸百亿资金护盘

除了“国家队”和机构资金纷纷入场,上市公司、券商等也正通过回购、增持等方式积极稳定市场信心,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7日收盘至今,已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回购、增持公告。首批出手的“主力部队”中,不仅包括“中字头”等央企,还有一众行业龙头企业。它们正以实际行动稳定预期、传递信心。

央企成为带头稳市的重要力量。

截至4月8日,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太保、中国建筑、中国华能在内的多家中央企业已披露拟增持旗下控股上市公司的计划,释放出强烈的维稳信号。

以招商局集团为例,其动作最为集体、密集。4月8日盘前,其旗下7家上市公司——招商蛇口、招商港口、招商轮船、招商公路、中国外运、辽港股份、招商积余——同步发布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可”,计划加快实施股份回购,切实维护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提升投资价值。

与此同时,龙头民企也在密集出手,为市场情绪注入信心。宁德时代8日公告称,拟使用不低于40亿元且不超过80亿元的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美的集团也在同日公告,将以15亿元至30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每股100元,资金用途同样为员工持股或激励。

京东方则由董事长陈炎顺提议公司以不低于15亿元的自筹资金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回购股份将用于注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并明确提出“可于年内分期实施”。

除了巨头企业,一些公司还同步启动“管理层+公司”双重护盘模式。企业和高管的真金白银出手,不仅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也是用行动回应市场对信心的呼唤。

例如,海尔智家公告披露,已首次回购A股股份61万股,支付总金额达1447.95万元。同时,公司董事及高管也自愿增持,预计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2085万元。

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已有上市公司合计披露回购金额超15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行动背后,都与央行此前推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密切相关。政策资金精准滴灌、专项支持,为企业“真金白银”回购提供了充足弹药,也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

此外,券商作为市场风向标,也加入了“稳定军心”的行列。新近完成合并的“新巨头”国泰海通证券,由董事长朱健提议实施10亿至20亿元的股份回购。

东方证券在4月8日盘前公告称,公司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前景,拟以2.5亿元至5亿元回购A股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2元/股。值得注意的是,该回购价远高于公司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幅度高达41.84%,释放出强烈的稳市信号。

今天的资本市场,注定又是“见证历史”的一天。

从中央汇金的重剑稳舵,到万亿险资的深水潜流;从央企增持的砥柱中流,到民企回购的星火燎原,一篇篇公告和一串串资金数字,让我们看到,这场A股保卫战早已超越简单的市场博弈——它既是国家意志与市场脉搏的同频共振,更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场韧性的生动注脚。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