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重要手段,调解能高效消弭冲突、维系关系,对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日前,《济南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正式出台,这一举措清晰地明确了各部门在创新制度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关键任务,力求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所提出的高效率、低成本、多元化以及实质性解决的新诉求。实际上,全市多部门早已积极投身于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的探索征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智慧,结合各领域特点,创新设立了众多特色调解品牌,汇聚起丰富化解资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独具匠心的调解品牌,看看它们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践中,究竟施展了怎样的高招,为泉城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小荷仲裁工作站”
让女职工劳动争议高效化解

在时代的浪潮中,女职工群体以坚韧与智慧撑起职场“半 边 天”。然而,随着职场环境日益复杂,女职工面临的劳动争议问题也愈发多元棘手。为切实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济南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成立“小荷仲裁工作站”,以“便捷高效、精准服务”为宗旨,推动女职工权益保护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型,全力赋能女职工劳动争议的高效化解。
机制创新构建维权新格局。工作站建立“绿色通道+要素式审理”一站式速裁机制,开辟女职工维权绿色窗口,对孕期、产期、哺乳期争议案件“优先受理、限时办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30日,较常规流程缩短33%。
多元共治织密维权防护网。工作站创新协同治理模式,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妇联成立“巾帼政法联盟”,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妇女权益保护网络。同时,强化社会资源整合,引入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为女职工们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支持,让“小荷仲裁工作站”的维权底气愈发坚实。
源头治理强化普法宣传。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工 作 站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通过模拟仲裁庭、案例宣讲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提升女职工和企业的合规意识,实现劳动争议源头治理。2024年,举办活动12场,惠及企业职工5000余人。
自成立以来,“小荷仲裁工作站”凭借其专业、高效、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女职工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依托“巾帼政法联盟”和“小荷仲裁”的品牌影响力,联合全市同步推广“小荷法援”“小荷检护”等阵地建设,一条覆盖司法救助、就业帮扶等多领域的维权生态链已然形成,为女职工权益保护探索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济南经验”。
“和润历下”矛调品牌
让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一地办

近年来,历下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出 现“四 多 四大”(企事业单位多、流动人口多、重点项目多、市场主体多;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市场变化大、风险变量大)的典型 特点,新旧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突出、风险隐患增多。
为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历下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载体,打造“和润历下”矛调品牌,实现了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一地办。
2023年3月,历下区成立了全市首家标准化区级综治中心。2024年10月,全区13个街道综治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并同步在15个派出所打造“一站式”矛调“会客厅”、在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法庭、在商圈等地成立综治工作站,全面构建以区级为终点站、街道为主阵地、社区和网格为前哨、重点行业领域辐射布点的“一中心、多支点”一体综合解纷格局,打造群众身边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综治中心统筹整合部门力量、社会治理资源,引入调解专家团队、商事调解组织、心理协会等各类解纷力量,为群众提供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信访等10种解纷方式和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5种服务。创新“一窗四交办”流程,实现让每一个矛盾纠纷按照法治化“路线图”走下去。
2024年,区街两级中心受理各类事项5.6万余件,其中全区矛调平台共受理登记矛盾纠纷16631件,其中,调解和解成功14950件,占比89.9%。
“泉舜心”警律民联调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近年来,为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新公安分局推动打造“泉舜心”警律民联调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律师全天候驻所服务。发挥律师法律专业优势,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为群众答疑解惑、释法析理,在公安与群众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2023年底,在高新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分局首先在舜华路派出所成立“泉舜心”调解中心,将民警辅警、律师、人民调解员(含司法所)共同纳入调解队伍,推动“三所联调”,开展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对于在接处警过程中发现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通过调解中心的及时协助,也为派出所民警实现了“减负”,释放更多的警力投入社区主防工作。
2024年,“泉舜心”调解中心共选聘民警89名、律师15名、人民调解员335名,先后调处纠纷1057起、解决当事人咨询892次、调解治安民事纠纷165件,陪同未成年人询问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14次,挽回经济损失90余万元,调处满意率达到97.5%。
近日,2024年度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遴选了100个优秀案例,“泉舜心”调解中心与舜华路街道风华社区报送的《拆迁起纠纷 调解促和谐》案例榜上有名,成为济南市唯一入选案例。
“代表来了”调解工作站 架起代表与群众连心桥

为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调解、实质化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积极服务人民的优势,2022年8月,全市首家“代表来了”调解工作站在槐荫区法院设立。此举搭建起人大代表参与和监督法院的工作平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推动基层司法监督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槐荫区法院将“代表来了”人大工作机制与人民法院矛盾化解机制充分结合,特邀槐荫区人大推荐的优秀人大代表参与纠纷调解工作,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基础上,借助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人民法院的专业力、科技力,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的特有优势与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优势相结合的强大力量,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强联手,实现纠纷多元调解、实质化解,促进辖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槐荫区法院已经主动邀请24名人大代表入驻“代表来了”调解工作站,成功化解纠纷187件,旁听案件庭审和见证执行行动27场次,对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并监督整改工作3项、完善机制1项,“代表来了”调解工作站以其人民性、专业性、权威性,以38.98%的调解率领先于其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和合玫美”司法服务品牌
服务本土特色产业发展

平阴县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创新打造“和合玫美”司法服务品牌,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本土特色产业发展。
主动融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选任11名资深法官联系全县8个镇街,对接15个调解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多元调解等法律服务,化解纠纷1152件。深入村居开展普法宣传,依托法官工作室、村民微信群开设普法“微课堂”,组织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开展民法典宣讲培训800余人次,推动尊法、信法、守法成为基层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将立案服务、多元调解、速裁快审、信访接待等司法服务职能整体入驻县矛调中心,“一站式”办理速裁快审案件617件,接待群众700余人次。联系法官每月定期到镇街“一站式矛调中心”开展不少于2次常态化工作,法官调解室与镇街调解中心共同研判当月推送案件,形成各镇街诉源分析和诉情通报,目前已通过政法双周工作例会发布20期。
建立“法院+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对接“炭素产业”“玫瑰产业”“阿胶产业”等县重点支柱产业,量身打造“法治体检”、“典”亮护航灯行动,设立“典亮玫瑰法官工作室”“炭素协会法官工作室”,联系法官为驻地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多元调解、快捷立案等法律服务,为企业节约诉讼费用370余万元。开通特色产业审执绿色通道,审执结涉玫瑰、阿胶、炭素产业案件246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赤霞丹心”调解团 赋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

2024年以来,市中公安分局立足派出所“主防”,建成“三所一庭”联调机制,四里村派出所联合街道党工委多元化解矛调中心、司法所,吸纳公益律师、退休老法官、热心群众等公益人士,成立了四里村派出所“赤霞丹心”调解团。调解团成立以来,助力派出所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3%,满意率达100%,均实现“零投诉、零上访”。
“赤霞丹心调解团”现有成员28人,团队平均从业年限15年,形成了“法律顾问+专业调解+社区服务”复合型队伍。在分局业务警种指导下,四里村派出所建立了“1+5+N”制度框架:即1套联调总则、5类纠纷调解指引、N项配套机制,规范了“接警—研判—分流—调解—回访”全链条流程。
同时,为规范调解团运行,派出所党支部主动介入,制定了调解团成员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建立线上调解信息交互群,确保群策群力动态研判、调处纠纷。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着力于解决在110接处警、12345民生诉求和社区警务工作中发现的非警务矛盾纠纷,综合运用警司、警律、警民多元力量,及时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隐患,公益性参与调处了大量通过各种渠道触达公安机关掌握,但性质属于非警务范畴的矛盾纠纷。
调解团成立后,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52起,成功调解80起,引导矛盾双方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解决27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大降低了基层民警在处置非警务矛盾纠纷上专业性不强、职业身份介入民事纠纷极易激化矛盾的压力,为压降110警情不满意率和消除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侯月 陈彦杰 王晓菲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