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走在路上,偶然发现地上“躺”着一部手机;外出就餐时,看到同桌食客遗忘落下的手机。此时此刻,你是选择“拾金不昧”还是据为己有?4月20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太原市公安局采访到这样一起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捡到他人手机刷机后据为己有,男子涉嫌盗窃被行拘
今年3月底,太原市民王先生在长风东街一家早餐店就餐后,准备驾车离开时才想起手机落在了餐桌上。
“我一摸兜手机没了,仔细回忆就是刚刚吃完饭走得急,手机落在了餐桌上。”王先生说,自己赶紧原路折返回饭店,结果发现餐桌上干干净净,手机已经“不翼而飞”。他随即拨打自己的电话,得到的回复却是“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事情发生后,王先生果断报警,长风东派出所民警闻讯赶到,通过查看店内公共视频,很快便锁定了嫌疑男子张某。监控显示,当时正值就餐高峰时段,王先生和张某共拼一桌,吃完饭离开后,对面的张某注意到被遗落在桌面的手机。
“他做得很隐秘,先用胳膊一蹭,然后顺势就把对方的手机扒拉到自己面前。随后,他就用自己手机,压住了那部‘遗落’的手机。”民警介绍,张某的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非常自然,紧接着,他便将两部手机一并塞进口袋离开了。警方经过进一步摸排,查明张某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很快将其抓获归案。面对民警盘问,张某一口咬定那部手机是捡来的,企图蒙混过关。然而民警调查发现,张某捡到手机后不仅立即关机,还刷机恢复出厂设置以便自己用。他的上述操作,已经构成了盗窃违法行为,遂对其作出行政拘留的治安处罚。
捡到手机不归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天降横财’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就是一念之间的事,要不就是‘好人好事’,要不就是‘违法行为’。”采访中,一名在基层工作15年的老民警告诉记者,他处理过太多太多类似的警情。尤其是近几年数字化时代全面到来,智能手机早已突破通讯工具的范畴,成为承载公民财产权、隐私权以及身份信息的“电子保险箱”。个别不法分子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视捡得的他人手机为“天降横财”,通过破解密码等方式,转移占有钱财,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不久前就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例。男子陈某在散步时捡到一部手机,顿起贪意,非但未将手机归还失主或交给公安机关,反而破解了手机锁屏密码,并伙同其亲戚朱某,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将失主的数万元钱款据为己有。案件发生后,警方很快就锁定了陈某和朱某。最终,法院经审理认为,二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他人钱款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数额较大,二人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鉴于二人主动投案自首,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认罪态度良好,可以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张某、朱某犯盗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对此,警方表示,部分市民对“捡东西”之后的“据为己有”不以为然。殊不知,法律不仅是对不法行为的约束,也是对公民行为的指引。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捡到手机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属于违法行为,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捡手机不归还的法律知识点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捡手机不归还的行为,是否违法需综合财物性质、金额及行为意图判断,民事违法普遍存在,刑事责任则需严格满足法定条件。
首先,便是“财物性质”,若手机为他人遗忘物或遗失物(非故意丢弃),捡拾者需履行返还义务;若为丢弃物则无需承担法律责任。遗忘物与丢弃物的区分需结合具体场景证据。其次,便是金额门槛,也就是刑事立案的参考标准。例如,价值6000元的iPhone拒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金额不足时虽不构成犯罪,但仍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还有一点便是,主观故意与行为。需满足“非法占有目的”且“拒不归还”。例如,失主联系后仍拒接电话、刷机自用或索要高额报酬等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故意侵占。
最后便是大家关注的法律后果。针对民事责任,捡拾者构成不当得利,失主可通过诉讼要求返还手机或赔偿损失。例如,乌鲁木齐某案件中法院判决拾得者返还手机。针对刑事责任,若手机价值达到法定标准且拒不归还,可能触犯《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最高可处2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有一天,你也捡到手机了。面对“天降横财”,该如何处理,相关法律人士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主动归还,联系失主或交至公安机关;避免高风险行为:如刷机、拆卖零件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占有”;合法索酬:失主自愿支付感谢费合法,但强行索要可能构成敲诈。
在此,警方也提醒,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拾得他人财物,请及时联系失主或警方,如确有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提交的,也应尽到谨慎保管义务,切勿随意使用、丢弃、转赠。此外,鉴于手机已成为“移动保险箱”,公众也需建立“事前预防—事中阻断—事后救济”的全链条防护意识。建议采取设置复杂锁屏密码、启用指纹/人脸识别双重验证、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单日转账限额等多重防护措施。发现手机丢失后立即按“挂失SIM卡→冻结银行卡→解绑支付账户”顺序操作,并留存操作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