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隔27年全线过流,这条河再现生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6:22:00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2日电(记者王春燕、连振)位于东北地区的西辽河干流在断流27年后,10日实现全线过流。这件西辽河两岸群众奔走相告的“大喜事”,值得上一次“热搜”。

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相比,西辽河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如果谈到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提起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想到“内蒙古粮仓”“中国黄牛之乡”……这些都与西辽河息息相关。

这条原本奔涌在山谷与草原之间的大河,在过去20多年遭遇了“灭顶之灾”。1998年以来,随着西辽河流域内降雨减少,农业生产扩张等原因,西辽河干流常年断流,西辽河流域生态一度岌岌可危。

2020年,水利部对西辽河流域展开水资源统一调度,干流水头得以每年向下游延伸,并终于在今年4月10日实现全线过流。

4月10日,西辽河干流水头通过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门达镇太平庄村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西辽河两岸百姓的“大喜事”。

西辽河常年断流,让“河”的概念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河道变成了耕地,原本的轮廓逐渐模糊。

今年3月以来,围观西辽河水头成了当地不少群众的每日功课,不少网络主播干脆开着直播追着水头走。

“河道过流能够有效补充河道生态水量,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缓解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草场沙化等生态问题意义重大。”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水务局副局长杨昭武说。

这是在内蒙古通辽市,西辽河水穿城而过(无人机照片,4月6日摄)。新华社发(王金 摄)

——这是生态治理的一剂“强心针”。

西辽河不仅是沿岸百姓的母亲河,它流经的区域也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达7760万亩,在内蒙古通辽市境内占52.7%。

对于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说:“这是个好兆头!”在这名与风沙搏斗了30多年的治沙专家看来,有效的生态治理,能遏制土地沙化趋势,提升沙地涵养水源能力。

这也是朝克吐在过去30多年反复验证过的道理,因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千余万亩沙地中现在分布着5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在10年前,这里的湖泊湿地还只有30多个。

天鹅、大雁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候鸟陆续回归,流域生机逐渐复苏,重新焕发生机。

图为科尔沁沙地中的湖泊湿地。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探寻中华文明的一条河。

西辽河平原,孕育了流域内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

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些文化形态的发现地、命名地均在西辽河流域。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串联起这片土地上的过去与现在。

看着西辽河的一泓清水,常年深耕西辽河文化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张铁男说:“西辽河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滋润着沿岸的草木生灵;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传承着世代生民的文化基因。”

4月7日,这是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的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无形的河、有形的河,在这片土地上汇聚,潺潺流水仿佛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吟唱着一首赞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