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27日,由复旦大学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考古与东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幕。会议以“丝绸之路考古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聚焦最新考古发现与学术进展,探讨考古如何成为理解人类文明互动、促进多元文化共生的重要路径。
本次研讨会为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学术活动之一,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与会专家通过考古视角,围绕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互动机制、跨区域技术传播、联合考古合作经验等议题,展开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对话。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回顾了四十年来复旦大学文博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他特别提到,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和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的发掘工作,均由复旦大学文博系与相关单位联合完成。但他同时也强调,“复旦大学的考古队伍还是一支‘新兵’”,未来复旦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对文博考古学科的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考古中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则从理论与方法的高度,提出要以考古学的视角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密码。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度梳理,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回应。他指出,考古学不仅能够揭示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面貌,更通过具体的物证,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技术、宗教、信仰、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度互动。通过对新疆通天洞遗址、南海沉船出水文物等考古发现的分析,考古学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以实物为依据,重建史前至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图谱,为我们理解当今全球化的文化互动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他呼吁,未来的考古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的跨区域交流与文化融合。
“上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现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门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则从上海的城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实践出发,阐述了上海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角色和贡献。他指出,近年来,上海在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龙镇遗址和“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了上海作为丝绸之路历史见证地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上海将继续推动考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合考古研究,并通过博物馆展览和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上海的丝路故事。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不同文明之间更需要对话与理解。面对全球性挑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明交流中寻找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在致辞中指出,考古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挖掘,更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重要工具。丝绸之路考古所体现的和平、包容与共生的精神,正是当今国际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价值观。他回顾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在丝绸之路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积极进展,强调考古在文化对话和全球责任中的独特作用;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球文明的共同发展。
与会专家均表示,通过实证研究连接古今,通过跨文化合作促进理解,考古正在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支点。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一带一路”考古的国际合作基础,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互鉴中的担当与智慧。未来,考古学将继续为构建更加包容、更加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勘华通考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诚唐文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
